领誉动态

News & Events

“糖尿病前期”的多学科干预是逆转2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发布时间:2018-03-14

什么是“糖调节受损”?

健康人:
空腹血糖<6.1mmol/L
餐后(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7.8mmol/L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
空腹血糖≥7.0mmol/L
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在平时健康体检中,经常会有人出现空腹血糖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正常值,但又还没有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糖调节受损(IGR)”,通俗地讲就是“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

 

糖调节受损的分类

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而餐后血糖正常,称为空腹血糖异常(英文简称IFG);
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但<11.1mmol/L,称为糖耐量受损(英文简称IGT);
空腹血糖异常和糖耐量受损两种情况并存,即空腹血糖异常+糖耐量受损。

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过程中都会经历”糖调节受损“的阶段。也就是说,糖调节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前奏及必经之路,而”糖调节受损“人士是2型糖尿病的后备军,但如果在这个阶段及时进行有效的多学科整体医学干预,往往可以比较容易地帮助他们改善身体代谢机能,逆转罹患2型糖尿病的趋势,让身体恢复健康。

糖调节受损的分类

 

糖调节受损有何危害?

尽管糖调节受损者的血糖水平只是轻微升高,也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干预,血糖会继续升高,葡萄糖毒性作用会加重胰岛细胞负担,最终发展为2型糖尿病。

相关医学研究还发现,糖调节受损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如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发生率已达到40%。这是因为大血管病变主要与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等因素密切有关,而这些因素多半在确诊糖尿病之前就已经存在较长时间,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糖调节受损者中有不少人同时伴有大血管病变。

因此,对糖调节受损者进行主动干预,不仅可以逆转2型糖尿病的发生,还可以控制糖尿病性心脏病、肾病、糖尿病足等致死,致残并发症的致病风险。

糖调节受损的分类

 

如何正确对待糖调节受损?

有些人认为糖调节受损就是糖尿病,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压力;而另一些人则觉得糖调节受损没啥感觉,不影响日常生活,实在不行少吃两口就可以了。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糖调节受损虽然还够不上2型糖尿病,也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却事关今后是否会发展成糖尿病,因此,一方面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不必过于紧张。因为糖调节受损属于2型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的病情发展是可逆的,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都已证实这点。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易感人群,并积极有效地加以干预,绝大部分糖调节受损者有望恢复正常。换句话说,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糖调节受损者最终是否发展为2型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年龄、肥胖程度、体脂分布、生活方式、胰岛细胞功能等因素有关。尽管我们无法改变遗传、年龄的因素,但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如抽烟、过量饮酒、情绪压力、不良饮食习惯、运动不足等因素却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如何正确对待糖调节受损

 

干预糖调节受损是否必须要用药?

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干预,均可阻止糖调节受损向2型糖尿病转变。我国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证实,对糖耐量受损者进行3年左右的生活方式干预(非药物干预),可使糖调节受损者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程度降低60%左右;而美国学者采用药物(二甲双胍)干预的方法,平均观察3年,证实可使糖耐量受损者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程度降低25%~30%。

2型糖尿病的非药物干预的效果比药物干预的效果还要好

上述研究提示两点:

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是可以改变的,若在糖尿病前期阶段给予积极的干预,能够延缓甚至终止糖尿病的发生;
非药物干预的效果比药物干预的效果还要好。

所以,在日常膳食营养、有效运动、缓解精神压力、改善睡眠等方面进行糖尿病的多学科诊疗和行为干预比单纯依赖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治疗更有效。

 

糖尿病的多学科治疗与行为干预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一、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叫生活方式重塑,主要包括调整膳食结构和加强体力活动两方面,是糖尿病前期干预的首选方法:

1.饮食干预

限制饮食的总热量和脂肪摄入,避免热量过剩及肥胖。油脂类食物的热量应低于食物总热量的30%,其中饱和脂肪(如动物脂肪)应少于10%。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等。少吃动物内脏、蛋黄及甜食,不吃油炸食品。

糖尿病的多学科治疗与行为干预

2.运动干预

长期坚持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舞等,每日至少锻炼30分钟,每周不少于五日。运动贵在坚持,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糖尿病的多学科治疗与行为干预

3.控制体重

目前已知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可逆转危险因素,肥胖者应使体重至少降低7%或更多,如能达到标准体重则更好。有资料显示,若在成年时期能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使2型糖尿病发生率降低50%以上。

糖尿病的多学科治疗与行为干预

4.保证充足的睡眠

近年的医学研究表明,长期熬夜、失眠,睡眠质量不佳也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风险因素。

糖尿病的多学科治疗与行为干预

二、在糖尿病前期的医学干预中,对于生活方式干预依从性不高、效果不理想的人士合理地使用少量药物,也有助于提高干预效率。

对糖尿病前期能起有效干预作用的药物主要有: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和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但是,是否应用药物干预及选择何种药物必须由专业医生决定,而且药物干预不能替代生活方式干预。否则,药物可能会越用越多。

糖调节受损通过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即使临床治愈,如不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2型糖尿病依然可能“卷土重来”。因此,医学教科书上说“糖尿病是终生治疗性疾病”,但是”终生治疗“不等于“终生吃药”。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爆发式攀升,糖尿病患者数超过1亿,另外,近期还有调查数据说中国大陆有将近5亿的糖尿病后备军。长期以来,医学界把主要精力放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对抗性治疗上,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品种层出不穷,当前还有应用外科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式,所以,曾有糖尿病专家开玩笑说:一个崭新的学科——”内分泌外科”呼之欲出。

中国大陆有将近5亿的糖尿病后备军

但是,这种“亡羊补牢”、“重治轻防”的做法可以说是“得不偿失”、“事倍功半”的。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多学科协作下的主动干预,拦截其向2型糖尿病发展的进程,使之逆转到正常状态,这件事不仅技术可行,而且意义重大。

瑞士领誉医疗在罗马医科大学医院内分泌及代谢病学教授、糖尿病国际权威保罗•伯兹利教授,欧洲私人医生协会主席杰拉德•本善医生指导下,参照国际糖尿病诊疗指南的标准,为有2型糖尿病健康问题的客户定制一系列基于“整体医学”理念的糖尿病多学科诊疗和行为干预项目,目的就是希望能帮助客户尽可能减少药物等对抗性治疗对身体的伤害,提升机体自愈力,使客户的“健康得益”最大化。同时,这也是欧洲私人医疗的核心价值观。

(本文依据公开的医学信息资料、专家学术讲座内容及本人工作经验整编)